受限于地面引力波探测器的臂长及振动噪声,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等地面探测器主要关注kHz频段的引力波信息。为探测更为丰富的mHz频段引力波,如中等质量黑洞并合及中等质量黑洞双星绕转等,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应运而生,主要任务包括欧美的LISA计划及我国的太极计划、天琴计划等。
封面展示了紧凑型光纤进、光纤出的周期极化铌酸锂(PPLN)薄膜脊型波导器件。该器件结合了准相位匹配的设计灵活性和波导结构的高功率密度优势,具有转换效率高(比块状晶体高出2~3个数量级)、功率损耗小、结构紧凑等优点,适用于瓦级频率变换。
毛细力引起的结构组装是一个常见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如沾水的头发、浸墨的毛笔会聚拢在一起;在微纳结构领域,固液界面毛细力引起的结构粘附同样广泛存在。由于微结构弹性力与接触粘附力随尺寸变化速度不一致,组装结构的粘附力往往大于结构弹性力,造成微结构毛细力组装行为的不可逆。
翠绿宝石晶体(Alexandrite,Cr3+:BeAl2O4)是一种在近红外波段性能优良的宽带可调谐激光放大和增益的介质。翠绿宝石晶体存在两个宽带吸收谱和两个窄带吸收谱。在室温时,翠绿宝石激光器的波长调谐范围为701~858 nm,通过单次或多次非线性频率变换即可获得紫外和深紫外激光,在科学研究及工业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人工智能技术为解决当前激光加工领域瓶颈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激光微纳加工具有重大的补充作用。它通过统计技术和数值算法来执行任务,无需明确的程序指令,能够实现预测、加工参数优化和构建复杂动力学模型。 吉林大学陈岐岱教授、王磊教授课题组回顾了一些主要的机器学习技术,并讨论了几种深度学习模型,综述了机器学习在激光微纳加工的各个工艺过程的重要应用,并强调了深度神经网络的制定、发展和优势。最后展望了当前已有的智能激光微纳加工研究的改进方案,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机器学习与激光微纳加工交叉方向的进一步应用。
光谱信息是物质最本质的特征之一,通过对其探测分析可以获取物质的成分、密度、形状等多维度信息。基于此,同时结合成像装置,光谱分离成像技术应运而生,可同时获取被探测物体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位置信息,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环境监测、智慧农业、生物医学等领域。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超强激光能够产生高能量密度的极端非平衡物理状态。温稠密物质的直流电导率是研究该物质结构、辐射性质和动力学的重要参数,但是在大型高能量密度装置上获取温稠密物质时间分辨的电导率还面临着巨大挑战。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诊断均匀温稠密物质状态在实验上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强场太赫兹源。
光学泵浦的THz时域光谱技术因其采用了改良后的泵浦-探测方法,能够实现对THz脉冲电场矢量的振幅和相位的相干探测,不需要通过K-K变换,就能直接获得材料在THz频段的折射率、吸收系数、复介电常数和复电导率,已在许多应用场景中备受青睐。
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的产生和积累对存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长期稳健、绿色节能的数据存储已成为现代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光存储方式因其在成本、能耗、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成为未来信息存储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其中,以玻璃作为存储介质的光存储,其存储寿命甚至可达上亿年,是温冷数据永久存储以及在战争、灾变等恶劣环境下保存数据的绝佳方式。